史家张宏杰先生在他的《简读中国史》里,有相当多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他第七篇“两个世界的碰撞”之中,论及“国民性格”这个方面,不仅描述的不准确,甚至可以说“以偏概全”,关于“顺民”一词的解读当中,更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张宏杰沿用了传统史学家的方法,比较注重正史,而忽略了“野史”这一重要史学参考资料,他在第7篇第40章当中,引用了外国公使或使者的记录文字杠杆炒股怎么开户,大致可以当做“野史”看待,其中有真实的一面,但这些外国人一时且不完整不准确的“个人印象”,也有歪曲之嫌;史家应该明白清史研究当中,最大的问题是经过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销毁了“中华记忆”的大量史料;但许多“野史”包括但不限于北京大学学者在研究民间“会社史”等史料中,可以挖掘出许多“血性汉民族”对抗满清民族压迫的鲜活故事,为了补正张宏杰等一些史学家不完整的史学研究,现仅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补充如下:
第一 江阴81日案
江阴八十一天案,通常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在这场斗争中,江阴城内的居民和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清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包括三位王爷、十八位大将,以及七万五千余名士兵。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亡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亡七万五千余人,仅有五十三名遗民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展开剩余87%《江阴城守纪》
内容概述:详细记载了1645年江阴城抗清81日的经过,包括战斗细节和重要事件
历史价值: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江阴抗清斗争的详实记录,对于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江阴城守后纪》
内容概述:对《江阴城守纪》的补充和后续,记录了江阴城破后的情况
《江上孤忠志》
内容概述:记载了阎应元等人的忠烈事迹,强调了他们的抗清决心和牺牲精神
《明季南略》
内容概述:明末清初的历史资料汇编,其中包含了关于江阴抗清的记载
《江阴续记》
内容概述:对江阴抗清事件的后续发展和影响进行了记录
《卷之九南都甲乙纪》
内容概述:民间流传的笔记体史料
《江阴81日见闻记》是流散在日本较完整的“遗墨”之一。
以上资料,被清政府销毁,后被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从流散在日本的“遗墨”中寻回。
第二 嘉定三屠案
嘉定三屠是清军首领李成栋,于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六日开始,连续三次率兵对嘉定平民进行大屠杀,这次历史事件是惨不忍睹的。当时清军限制十天之内所有百姓必须剃发,民间传有“留发不留头”的说法。此号令引起了嘉定平民的强烈不满,当时嘉定百姓都纷纷起来反抗。
当时嘉定被清军攻破,李成栋下令第一次对城中百姓进行大屠杀一天,当时尸体都堵塞了河道。城中百姓有的投井,悬梁,如有抵抗的都一一遭受了酷刑。嘉定三屠这次历史事件,第一次屠城大约就有三万人遇难。第一次屠城之后,李成栋本以为已经平定了嘉定,率领军队离开了嘉定城。
一次屠城之后,没想到这次劫难并没有结束,三四天之后嘉定的一些幸存者都纷纷回了城。后来在一个叫朱瑛义士(已经查不到官方档案,史家推测可能是民间秘密会社的成员)的领导下,聚集了两千多人又与清军血战。李成栋又率兵返回,把睡梦中的百姓都杀了,这就是嘉定三屠中的第二次屠城事件。这次屠城,由于城中尸体到处都是,李成栋命令士兵放火焚尸,整个嘉定城空中全是浓浓的黑烟。
嘉定三屠第二次屠城后的二十多天,一位名叫吴之番(南明总兵)的人率兵攻占嘉定,周边百姓纷纷响应。吴之番带领百姓杀光了整个嘉定城的清军,又一次惹怒了李成栋,于是李成栋又重新整军把吴之番等人全杀了,还把刚刚前来嘉定避难的百姓都屠杀了,第三次屠城将近死了二万多人。
著名的嘉定三屠就是上海的嘉定区,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上海境内的一些行政区划都有所变动,所以这些区域多少有些出入。虽然那时嘉定城与如今的嘉定区多少有点出入且时过境迁,但是对当地百姓来说,还是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李成栋三次血洗嘉定城,这个历史事件是骇人听闻的。这次大屠杀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万人,有史家测算为死者高达二十万人。到底这次事件死了多少人,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足见此次屠杀的残酷。
目前史料主要来自 朱子素所著《嘉定乙酉纪事》以及嘉定县志等。
第三 扬州10日案
扬州十日大屠杀是指顺治二年(1645年)5月,清军在南下攻占扬州城后对城内人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屠杀。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阐述:
事件背景
•清军南下:清军在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大举南下,直逼扬州。
•扬州地理位置重要: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关键。
•史可法坚守扬州: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整顿军队,安抚百姓,加固城防,誓死抵抗清军。
事件经过
•清军劝降:清军攻城前,曾派人给史可法送去劝降书,但被史可法坚决拒绝。
•清军攻城:清军随后搬出红衣大炮,对扬州城进行猛轰。经过激烈战斗,扬州城防失守,清军大量涌入。
•史可法就义:史可法在城破之际欲拔剑自刎,被部下所阻。面对清军的劝降,他严词拒绝,最终被清军处死。
•屠城十日: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这场屠杀从四月二十五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一,整整十日。
屠杀惨状
•平民惨遭屠杀:据《扬州十日记》记载,屠杀中,扬州城内的平民百姓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过八十万(80万)具。
•妇女受辱被杀:在这场屠杀中,无数妇女惨遭凌辱后被虐杀。史料中记载了清军对妇女的残忍行径,令人痛心疾首。
•城市沦为废墟:扬州城在屠杀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繁华之地转瞬沦为人间炼狱。
依据亲身经历,文人王秀楚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清军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扬州的暴行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二十七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和《明季南略》 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第四,“庚寅之劫”或“广州大屠杀案”
这次事件发生在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至12月5日,由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在围城近十个月后攻破广州城,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屠城暴行。事件背景和过程清军在攻破广州城后,对广州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死亡人数据清代官方史载为“兵民七十万余”,但也有不同的统计数据,如《广州市志》和《广东通志》记载的死亡人数为十万至七十万之间。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认为“七十万人”显然不可信,因为明末广州府十三县总人口仅为40万人。影响和后果这次屠城事件对广州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财产的损失。此外,这次事件也加剧了清朝与南明残余势力的矛盾。
资料来源:
一、官方史籍与地方志
•《清史稿》记载内容:详细记录了清军攻陷广州后的屠杀情况,包括尚可喜与耿继茂攻下广州后,“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的记载。
•《清世祖实录》记载内容:提及清军攻陷广州后,斩首了六千多名反抗者,溺水而死的平民与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广州城坊志》记载内容:引用清人方恒泰《橡坪诗话》的记载,描述了屠城的惨状,称城中的人被屠杀,死者高达六十余万人。
•《番禺县志》记载内容:详细记述了“庚寅之劫”的惨状,提到被杀的番禺典吏丁有仪夫妇的幼儿,以及广州大屠杀对当地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广州市志》记载内容:记录了清军攻陷广州后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提到死难人数可能高达70万。
二、外国人的记录与著述
•《鞑靼战纪》作者: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内容:详细记录了清军攻陷广州后的屠杀情况,包括时间、规模以及清军的残暴行为。他估计至少有十万人在屠杀中被清军杀害,并描述了广州城内尸体横陈、血流成河的惨状。
•《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作者: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记载内容:记述了清军攻陷广州后的屠杀情况,提到广州城沦陷后,清军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街道上满是尸体,暴行令人难以置信。
三、当代学者的研究与著作
•《洪业——清朝开国史》作者:美国汉学家魏斐德
相关论述:提及了广州大屠杀事件,并描述了屠杀后的场景,如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等。
《新史学》第35卷第4期 论文标题:《1650年廣州「庚寅之劫」──原始文獻與歷史記憶》作者:董少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内容:呈现了关于“庚寅之劫”的三份原始文献,包括尚可喜、耿继茂的《恭報恢克廣省事》题本,番禺王鳴雷的《祭共塚文》,以及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的《韃靼人攻陷廣州城記》。分析了三份文献的内容差异,梳理了文献在后世的演变,以及由此形成的关于“庚寅之劫”的不同历史记忆。四、其他相关文献
•《行在阳秋》记载内容:描绘了广州城内屠杀的惨烈场景,如“男性上城,女性送饭。清军包围城外……百万人民,皆死于此。”
•《觚賸》作者:清初人钮琇 记载内容:描述了广州大屠杀后,在城外成堆焚化的死难者残骸堆积得如同山丘,最后形成了令后人无比悲痛的大墓——“共冢”。
以上四个案例仅仅是笔者掌握的资料,此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北京大学蔡少卿)也有涉及。
这些故事仅仅是那个时代腥风血雨的一个侧面,面对汉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激烈抵抗,清朝不得不采取了多种政策,以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和融合。
1.尊孔崇道: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都推崇孔子和儒学,以示尊重汉族文化。同时,清朝也推崇道教,将道教视为“国教”,并利用道教来控制汉人思想。
2.文字狱:清朝实行了严厉的文字狱政策,以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许多学者和文人因为文字作品被指控为“反清复明”,而遭受迫害和屠杀。
3.四库全书:清朝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是一部大型的丛书,收录了大量经典文献和古籍。虽然这项工程对保存和传承汉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编纂过程中,许多与清朝统治不符的内容被销毁或篡改。
4.推广满文:清朝在推广满文的同时,也积极学习汉族文化。这有助于满族贵族更好地统治汉族,同时也能提升满族的文化水平。
5.改穿汉服:清朝初期的满族官员和贵族曾被强制改穿汉服,这种政策在康熙时期逐渐废除。然而,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满族文化的复兴,一些满族人开始重新穿起满族传统服饰。
总结:
关于所谓“汉人”是“生来顺民”且不抵抗,逆来顺受,自愿臣服等等说法,没有史料支持;相反,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史料不少,且较为翔实。当然,所有这些都不能被概括为“国民性格”,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草率不得;国民性格的多面性,对于一个历尽沧桑且多民族融合过的古老民族来说,似应再做研究,事实上无法概括,即便无解,也属正常。
(完)
参考:
“乾隆盛世”什么样的“盛世”杠杆炒股怎么开户
发布于:北京市